胡同深处的灯盏

2025-09-15     <<返回首页


  张大爷点点头:“哦,是李妹子的孙子啊!当年李妹子可是咱胡同里的能人,不仅字写得好,还会织毛衣,我家老婆子那件红毛衣,就是李妹子给织的。”​
  旁边的李老头也附和道:“可不是嘛!李妹子还会唱京剧,当年过年的时候,她还在胡同里唱过《贵妃醉酒》,那嗓子,绝了!”​
  李明听着老人们聊起奶奶的过往,心里暖暖的。他从来没听奶奶说过这些,原来奶奶年轻时这么厉害。​
  “对了,” 张大爷突然想起什么,“小李,你奶奶有没有跟你说过,她当年在茶馆里藏过东西?”​
  李明愣了一下:“没说过啊,藏什么东西了?”​
  张大爷喝了口茶,慢悠悠地说:“那时候是 1969 年,李妹子偷偷回来看过桂兰婶一次,怕被人发现,就把一个木盒子藏在了茶馆的房梁上,还跟我说,等风头过了,让我交给桂兰婶。后来李妹子被抓走了,我也忘了这事儿,直到前几年翻修茶馆,才在房梁上发现那个盒子,一直没敢动,想着等有机会再交给桂兰婶。”​
  陈桂兰和李明都愣住了,没想到母亲还藏过东西。​
  “张大爷,那盒子现在在哪儿?” 陈桂兰急切地问。​
  “在里屋的柜子里,我这就给你拿。” 张大爷说着,起身去了里屋。​
  不一会儿,张大爷就拿着一个木盒子出来了。盒子是梨花木的,上面雕着简单的花纹,锁已经锈死了。陈桂兰接过盒子,手都在抖,她能感觉到,盒子里装的,一定是母亲最珍贵的东西。​
  回到家,刘振海找来了螺丝刀,小心翼翼地撬开了盒子。里面铺着一层红布,红布下面是一沓信,还有一个银镯子。信是母亲写给陈桂兰的,从 1968 年到 1988 年,整整二十封,每一封都没寄出去,上面的字迹从工整到潦草,能看出母亲当时的艰难。​
  陈桂兰拿起一封信,是 1975 年写的:“桂兰,我今天在地里干活,看见一只麻雀,想起你小时候总爱抓麻雀玩。你现在还好吗?有没有按时吃饭?我攒了点钱,托人给你寄过去,你买点好吃的。”​
  看着信,陈桂兰仿佛看到了母亲在煤油灯下写信的情景,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往下掉。李明也拿起一封信,是 1988 年写的,那时候母亲已经回到北京了,信里说:“桂兰,我回来了,住在东头的院子里,可我不敢去见你,怕你还怪我当年丢下你。等我再想想,再去找你。”​
  “奶奶那时候为什么不找您啊?” 李明不解地问。​
  陈桂兰叹了口气:“她是怕我记恨她。其实我早就不怪她了,只是那时候我也不知道她回来了,等我知道的时候,她已经走了,去了上海的亲戚家。”​
  刘振海看着那些信,心里满是感慨。他突然想起,1988 年的时候,他还在单位上班,见过陈桂兰母亲的档案,上面写着 “平反,恢复北京户口”,只是那时候他没多想,现在才知道,原来还有这么一段往事。​
  “桂兰,” 刘振海说,“这些信和银镯子,都是你母亲的念想,得好好收着。以后小李常来,你们娘俩也能多聊聊。”​
  陈桂兰点点头,把信和银镯子小心地放回盒子里,锁好,放在了衣柜最里面。她看着李明,笑着说:“小李,以后你常来北京,阿姨给你做你奶奶爱吃的炸酱面,她以前总说,我做的炸酱面比她做的好吃。”​
  李明笑着答应:“好,阿姨,我一定常来。”​
  接下来的几天,陈桂兰带着李明走遍了胡同的各个角落,去了她和母亲以前常去的小卖部,去了母亲当年干活的纺织厂,还去了护城河边上的公园。李明把这些地方都拍了照,说要带回河北,烧给奶奶看。​
  时间过得很快,转眼间李明的假期就快到了。临走的前一天晚上,陈桂兰做了一桌子菜,有炸酱面、红烧肉、炒青菜,都是李明爱吃的。刘振海也来了,还带来了一瓶好酒。​
上一页下一页
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