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同深处的灯盏
2025-09-14 <<返回首页
陈桂兰心里一动,她想起了自己的母亲。母亲当年就是穿着旗袍嫁进北京的,后来因为成分问题,把旗袍都烧了。她赶紧问:“你们知道那个年轻人在哪儿吗?我想看看那张照片。”
“好像在胡同口的小卖部呢,” 一个老头说,“他昨天还在那儿打听呢。”
喝完茶,陈桂兰和刘振海就去了胡同口的小卖部。小卖部里人不多,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正拿着一张照片,跟老板打听着什么。那年轻人穿着牛仔裤和运动鞋,背着一个双肩包,看着挺精神的。
“小伙子,你是在找照片上的人吗?” 陈桂兰走过去问。
年轻人转过身,看见陈桂兰和刘振海,赶紧点了点头:“是啊,阿姨,您认识照片上的人?”
陈桂兰接过照片,仔细一看,眼泪突然就掉了下来。照片上的女人,正是她的母亲!母亲穿着一件蓝色的旗袍,梳着整齐的发髻,笑得一脸温柔。这张照片,她只在小时候见过一次,后来母亲说怕惹麻烦,就把照片藏起来了,没想到会在这里见到。
“这…… 这是我母亲,” 陈桂兰声音颤抖着说,“你是…… 你是谁啊?”
年轻人愣了一下,随即激动地说:“阿姨,您就是我要找的人!我是您母亲的远房孙子,我叫李明。我奶奶临终前告诉我,让我来金鱼胡同找您,说您是她唯一的亲人。”
陈桂兰拉着李明的手,激动得说不出话来。刘振海在一旁看着,也替她高兴。
回到家,陈桂兰给李明倒了杯水,又拿出母亲的旧照片给他看。李明看着照片,眼圈红了:“阿姨,我奶奶跟我说,当年她因为成分问题,不得不离开北京,去了乡下。这些年,她一直惦记着您,可又不敢回来,怕给您添麻烦。”
“都是过去的事了,” 陈桂兰叹了口气,“你奶奶…… 她什么时候走的?”
“去年冬天,” 李明说,“她走的时候,手里还攥着这张照片,说一定要让我找到您,把照片交给您。”
陈桂兰接过李明递过来的照片,紧紧抱
在怀里,指腹一遍遍摩挲着照片边缘的折痕。这张照片比她珍藏的那张更清晰,母亲眼角的细纹都看得分明,那是她从未见过的、属于母亲年轻时的温柔模样。
“你奶奶在乡下过得苦吗?” 陈桂兰声音发哑,她总想起最后一次见母亲的情景 ——1968 年的冬天,母亲裹着打补丁的棉袄,站在胡同口的老槐树下,塞给她一个布包,里面是半袋炒面,只说了句 “照顾好自己”,就头也不回地走了。后来她才知道,母亲是被下放到河北农村的,这一走,就是二十年没联系。
李明低头抹了把脸:“前几年还行,后来得了风湿,一到冬天就腿疼,连炕都下不来。她总说对不起您,当年没能好好照顾您。”
陈桂兰的眼泪又涌了上来,她拍着李明的手:“不怪她,那时候都是没办法。能知道她心里有我,我就知足了。”
一旁的刘振海看着这一幕,心里也不是滋味。他想起自己当年在革委会工作时,见过不少像陈桂兰母亲这样的人,明明没犯什么错,却要承受分离之苦。那时候他身不由己,现在想来,满是愧疚。
“小李,你这次来北京,打算住多久?” 刘振海岔开话题,不想让陈桂兰再伤心。
上一页下一页
大家都在看
1
1
1
1
1
1
1
1
1
1
1
1
1
1
1
1
1
1
1
1
1
1
1
1
1
1
1
1
1
1
1
1
1
1
1
1
1
1
1
1
1
1
1
1
1
1
1
1
1
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