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同深处的灯盏

2025-09-14     <<返回首页


  陈桂兰看着他,突然想起建国临终前说的话:“人这一辈子,谁还没犯过错?重要的是要知道悔改。” 她拍了拍刘振海的手:“以后你要是不嫌弃,就常来我这儿坐坐,咱老伙计们一起喝喝茶,聊聊天。”​
  那天晚上,陈桂兰把建国的信和照片放进铁皮盒子,锁上铜锁,放在了衣柜最上面。她站在窗前,看着胡同里的路灯一盏盏亮起来,像撒在地上的星星。风从窗外吹进来,带着老槐树的清香,她突然觉得,这么多年的委屈和思念,好像都随着这晚风散了。​
  胡同深处的灯盏,不仅照亮了夜路,也照亮了人心。有些故事,虽然埋在时光里,但只要心里还有温度,总有一天会重新绽放出光芒。​
  第二章 褪色的粮票​
  陈桂兰把刘振海送的粮票整理好,放进一个旧铁盒里。这些粮票有全国通用的,也有北京市地方的,最老的是 1966 年的,边缘已经磨得发白。她想起当年,粮票比钱还金贵,一家五口人每月就那么几十斤粮,省吃俭用才能勉强够吃。​
  “桂兰婶,在家吗?” 门外传来敲门声,是胡同里的王秀莲,比陈桂兰小十岁,也是个寡妇,俩人平时走得挺近。​
  陈桂兰打开门,王秀莲手里提着一篮子苹果:“刚从早市买的,给您送几个尝尝。”​
  “进来坐,” 陈桂兰接过苹果,“正好我有事儿跟你说。”​
  俩人坐在沙发上,陈桂兰把粮票拿出来:“你瞧瞧,这是老刘送回来的,当年抄家时被拿走的。”​
  王秀莲拿起一张粮票,眯着眼睛看了看:“哎哟,这可是老物件了!现在都不用粮票了,留着当个念想也好。” 她顿了顿,又说:“对了,昨天我看见老刘在胡同口的小卖部买东西,好像挺孤单的。他儿子没回来陪他?”​
  “说是在上海忙工作,” 陈桂兰叹了口气,“他想把老房子卖了去养老院,我看着怪可怜的。”​
  “养老院可不行,” 王秀莲摆了摆手,“我侄女就在养老院工作,说里面的护工哪有自家亲人上心?有个头疼脑热的,都没人及时管。”​
  陈桂兰心里一动:“那你说,他一个人可怎么办?”​
  “要不,你跟他说说,让他别卖房子了,就在咱胡同住。咱这胡同里都是老熟人,互相还能有个照应。” 王秀莲提议道。​
上一页下一页
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