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明粮商:我带土豆平乱世

2025-11-12     <<返回首页


  第三章 女子学堂,盐铁破局​
  土豆在河南的推广初见成效,短短半年时间,河南各地的土豆丰收,饥荒得到了极大的缓解。原本流离失所的流民,纷纷回到家乡,开垦荒地,种植土豆,脸上重新露出了笑容。​
  苏清鸢并没有满足于此。她知道,要重构华夏文明,不仅要解决粮食问题,还要打破传统的束缚,释放更多的生产力。而在明末,女性的地位极其低下,大多只能在家中相夫教子,无法参与社会生产,这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。​
  于是,苏清鸢向王知府提议,创办 “女子学堂”,招收女性学员,教授她们农业技术、纺织、卫生知识和识字算数。王知府起初有些犹豫 —— 在那个 “女子无才便是德” 的时代,创办女子学堂,无疑是对传统礼教的挑战,必然会遭到很多人的反对。​
  但苏清鸢据理力争:“大人,女子占人口之半,若是能让她们掌握技术,参与生产,不仅能增加家庭收入,还能为国家增添生产力。如今国家危难,正是用人之际,岂能因性别而浪费人才?而且,女性心思细腻,在纺织、种植等方面,往往比男性更有优势。”​
  王知府觉得苏清鸢说得有道理,再加上崇祯皇帝对苏清鸢的支持,他最终同意了创办女子学堂的提议。​
  女子学堂的消息传开后,果然引起了轩然大波。很多人都指责苏清鸢 “离经叛道”、“败坏礼教”,甚至有一些保守的官员和士绅,联名上书,要求关闭女子学堂。​
上一页下一页
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